壹元网

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
为更多的自媒体工作者服务
壹元网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,分析各类成功商业模式

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(真实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)

更新时间:2023-03-18 15:24:36   作者:网友投稿   来源:壹元网点击:

诸葛亮是治国理政水准,是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家的天花板!在没有出现划时代的政治理论出现的封建时代,诸葛亮的确是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的存在。

直到诸葛亮死后17年,才有政治家能够超越诸葛亮!可以这么说,如果要写一部人类政治史,诸葛亮绝对是闪耀数千年的灯塔!是后世政治家的楷模!

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。那就是“言忠信,行笃敬,开诚心,布公道,集众思,广众益”——毛泽东

如果说解放军是人类历史军队的巅峰,那么中华大地上有那么两支军队特别像解放军,其一是武飞的岳家军,其二就是诸葛亮的蜀军;



先排除《三国演义》对诸葛亮的描述:

要认清诸葛亮,首先要排除《三国演义》的描述,过度渲染“天命”,着重描写诸葛亮无力回天,其实历史是完全相反的,蜀军的北伐一次比一次成功,第四次北伐之后,魏军其实已经认为正面根本击败蜀军。并且数次北伐中,蜀军已经解决粮草困扰问题。蜀军采用垦田扎营的蚕食策略,根本无法阻挡。

其二,张绍向曹魏投降的降表上写,蜀二十八万户,口九十四万,这是完全不可信的,这极有可能是刘禅隐瞒人口来忽悠邓艾的。

刘备在徐州下邳败走广陵海西的时候,糜竺一次就献上了“奴客二千”,这两千家奴,都属于糜竺一家,也就是说,仅糜竺一户,就是有两千多男丁。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,蜀国人口大约在四百万之上,甚至在五百万之上,因为董卓进京天下大乱,蜀地并没有大规模征战,人口还在。

其次封建时代,全国动员能力不会有前苏联这么牛逼,封建王朝往往都是基于自己的门阀大族起家,真正能作战的部队往往就是十几万,例如大唐依靠的是关陇门阀,一旦核心部队作战损失殆尽,往往天下割据了。所以,蜀国和魏国的真实实力对比并没有《三国演义》里面那么夸张。


其次,我以前读历史的时候总是有一个困惑,那就是天下大乱,人口锐减,可是为什么不到百年,门阀大族就会出现?实际上,只是华北华东平原地区人口大减,但是一些门阀还是会存在的,而长江以南,关中,由于地理地形,很难出现北方十室九空的状态。即便核心城市被屠城,但是广大乡土还是有大量人口存在的。

综上所述,蜀汉和魏国的国力差距并非不可逾越,达到“天命”的程度。

如果诸葛亮再能活三十年,天下相争,胜负犹未可知。

所以,让我们正确的认识诸葛亮,先应该排除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。


诸葛亮之为相国也,抚百姓,示仪轨,约官职,从权制, 开诚心,布公道;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,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,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,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;善无微而不赏,恶无纤而不贬;庶事精炼,物理其本,循名责实,虚伪不齿;终于邦域之内,咸畏而爱之,刑政虽峻而无怨者,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。可谓识治之良才,管、萧之亚匹矣。

——《三国志-诸葛亮传》

《出师表》全文六百字,给后世留下的成语就有二十!



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

诸葛亮的伟大意义在于:

他用一生证明了:不靠阴谋诡计,不靠玩弄关系,不靠蒙蔽百姓,不靠残暴酷吏,不靠暗箱操作;

只凭光明磊落,忠诚正直,天下为公,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治理好!



蜀锦—直百钱货币体系

诸葛亮搞政治,搞经济,搞军事都是无可挑剔的;

夷陵之败,蜀国十万人没了,元气丧失80%,结果短短六年之后,蜀国就能聚集大军北伐!

这其中是有经济原因的。

先说一下时代背景,汉代时候还没有棉花,也没有棉布,老百姓穿的都是麻的衣服,还不是今天的荨麻,而是更古老的苎麻,就是类似今天麻袋的材料,穿上去感觉非常刺,棉花唐末才传入中国,大面积普及棉布是元代南方黄道婆发明的纺织技术后的事情.


但是普通老百姓就只能穿这样的衣服,至于有钱人,穿的主要是蜀锦,蜀地自古就是蚕丝主要产区,蜀锦本质上是丝绸的一种,古蜀国蚕丛及鱼凫,蚕丛,说的就是蜀国产丝,另外很多染色技术,也出自蜀国。衣食住行,穿衣这个事是大事,所以蜀锦是那个时代,绝对是硬通货,15年后,现代工业革命也是从棉花工业发展起来的——当然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。

诸葛亮搞的蜀锦—蜀币的金融体系,和今天的美元——石油,是一样的,蜀国金融玩得好,货币发行权牢牢控制在手,所以蜀国经济是十分不错的。


直百钱的含铜量比较低,是汉代主流的五铢钱含铜量的一小半,但是购买蜀锦只能用直百钱,这样导致大量的五铢钱流进蜀国,可以用铜炼制更多的直百钱,这个结果导致三国时期,天下流动的货币都是直百钱,掌握货币发行权,魏国和吴国的盐铁等大批资源就这样流入蜀国。


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

出师表中这八个字可不是简单说出来的,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是个什么意思呢?

那就是诸葛亮的丞相府其实就是帝国的中枢,宫中有令听宫中的,宫中没有令,全听丞相府的,相当于诸葛亮一肩挑,后世敢这么干的只有朱元璋一个人。

但是诸葛亮这么干不是夺权吗?

重点不在于形式,而在于实质——诸葛亮是开诚布公的,并且高举恢复汉室的大旗,毕竟大汉的强盛能照耀后世两千年,恢复汉室,有政治合法性。非大智大勇者,不可行此着,在阿斗的眼里: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,自己才能落得清闲。

诸葛亮的丞相府可是集中了蜀国人才,大批的人才在此讨论,研究,搞发明;

李严运粮失误,推卸责任,攀咬别人,诸葛亮将其贬为庶人,诸葛亮还写信安抚李严的儿子,你爹是你爹,有错当罚,你是你,好好做事,公道在人心,功是功,过是过,不是没机会;诸葛亮死后,李严大哭,他说以后没人会用我了。


赏罚分明,公开公平,谁都不会挑剔,诸葛亮根据秦汉律法制定的《蜀科》,廉政和律法,是诸葛亮治蜀的两大法宝。

热衷搞发明的诸葛亮,改进冶炼技术,铁质工具更广泛使用;改进盐井开采,火井煮盐,整修水利,设置都江堰堰官,蜀国人知道了,跟着诸葛亮,日子会变好,大汉盛世什么样可能不清楚,但是跟着诸葛亮是对的。

蜀国强盛,带来了蜀军的坚甲利刃,传说中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今天的小推车。能够解决在崎岖蜀道上运输粮食的问题。


不要低估小推车的影响,淮海战役就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····



千年兴衰,唯此一人

诸葛亮自己,就是道德楷模,他把传统的封建道德做到了极致,无论对于君主还是大臣和百姓,都渴望有这样的道德模范作为臣属、同僚、长官。所以,历朝历代,没有不宣扬他的,数千年信史,能作为君臣共同偶像的,唯此一人尔!



武庙十哲

史官鲜克知兵,不能纪其实迹焉;——李靖

中国的史官们大多不太懂军事,所以你看史书上记载的战役严重缺乏细节,因此战役的细节严重缺失。这是李世民和李靖讨论的,李世民已经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,内行看门道,所以诸葛亮军事指挥能力的确靠谱。

诸葛亮治军也是很有一套,是历史上首先对军队提出道德要求的;师出以律,失律则凶,仁义礼智信作为将领的标准,这说法极有可能来源于诸葛亮。



司马懿非等闲之辈

陈寿点评诸葛亮“治戎为长,将略为短”的第四次北伐,我们来复盘诸葛亮这一仗过程:

建兴九年,公元231年,诸葛亮重兵对仅有千把驻军的祁山堡展开围攻。

守将贾嗣向曹魏求援。大司马曹真重病瘫床,曹叡不得不征召司马懿率军出征;素来谨慎多疑的司马懿绝对不是庸才,祁山堡虽然易守难攻,诸葛亮重兵发动突袭,竟然久攻不克,说这里面没鬼,司马懿是不信的。

他判断,诸葛亮醉翁之意不在酒,恐怕是打着“围点打援”的计策,目标就是自己率领的主力。后根据斥候探查,没发现诸葛亮有大规模运粮队,大军粮草不济,肯定耗不起。干脆耗着,看谁沉得住气!应该说,司马懿的判断还是准的。他对魏军不是蜀军对手,心里也有数。


诸葛亮目的确实是把魏军逼出来野战,利用装备优势、技术优势歼灭。但司马懿没有探查到,诸葛亮已通过嘉陵江到西汉水的航道,把粮草转运陇右。

因此,诸葛亮也能耗得起,但作战意图已被司马懿猜到,诸葛亮随机应变,留少量兵力继续围困祁山堡的魏军,亲率主力部队绕过去,直奔天水南部的军粮主产地上邽。

蜀军来势汹汹,上邽守军同样选择了龟缩城内、固守不出。

然而,诸葛亮没攻城,而是割起了城外快要成熟的麦子。

这让司马懿差点吐血,不得不卷甲轻装、昼夜兼程、一路狂奔。

可是,等他们急行军两天两夜终于赶到上邽时,蜀军撤退了,不讲武德的蜀军使出割麦子的损招,不就是想把魏军主力引过来决战吗?现在以逸待劳、占尽优势,竟然望风而逃?


深感迷惑的魏军只好一路尾随、向南追击。其实诸葛亮是步兵,这个地方地形太平有利于魏军骑兵,所以撤退到祁山堡东北十公里处的卤城,这里才是适合蜀军发挥的地形,卤城是魏国重要的产盐基地,非常重要,魏国丢不起。

然,稳如老狗的司马懿仍不上当,继续掘营自守、拒不出战。

于是,诸葛亮决定,再给司马懿壮壮胆:命令包围祁山堡的蜀军撤围北进,与主力合兵一处。这操作显得太业余了,魏军将士纷纷嘲笑诸葛亮自陷险地、浪得虚名。

把自己夹在祁山堡和上邽之间腹背受敌,魏军形成对蜀军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,····事出反常必有妖。但司马懿不肯攻击。然而魏军将士的耐心早已耗光,由于麦子被割,魏军军粮也开始困难了,耗不起了,赶紧开战吧。

重点来了:

司马懿的部署很简单:

其一,命张郃率祁山堡守军和部分援兵从南往北打。

其二,自己带主力从北往南打,南北合击,这战术一点问题没有。

然诸葛亮等的就是这一刻,当即把兵力一分为二:

其一,命王平率领万余蜀军背靠卤城南山驻扎,死守不攻,这一点很重要;

其二,命魏延等自卤城北山大营主动出击。

张郃率军来时,王平摆好八阵图布防,魏军无法攻破。而司马懿率领的主力终于领教了诸葛连弩的厉害,遭到碾压。魏军正面对战蜀军根本就不是对手。

外行人看不懂门道

这打不过啊,魏军逃回上邽。

蜀军追击,直到上邽附近才收兵回撤。

自己占优势而被击败,司马懿这统帅威信何在?司马懿派刚刚跟回来的张郃出城反击。结果,这位在街亭大败马谡的一代名将,在木门谷时遇到了诸葛亮布下的小股军队伏击,就这样战死了。

此一战,蜀军战果超过当年关羽水淹七军。

看过上面这一段的描述,大家有什么感觉?是不是觉得诸葛亮其实很厉害的,那么具体厉害在哪里?是不是说不出来了?


破钳形攻势,震古烁今


事实是,诸葛亮这一仗,指导了后世至少17年的作战!

这是中国军事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例破解钳形攻势的会战。诸葛亮以教科书级的战术运用成功入选“武庙十哲”,当之无愧、震古烁今。


17年后,中国人面临日军侵略,抗战十四年,日本陆军其实就一招:分进合击,钳形攻击,就是两只部队最后组成钳形攻势,像两颗牙齿咬住一个地方。

为什么要分进呢?是因为战场比较大,如果日军合进,那么后勤补给很难,日军后勤补差,所以需要分兵进击,抢夺占领区的资源,包括粮食物资等,而平时军队也需要分散驻扎,进攻时候聚拢,形成分进合击的态势。

所以,自古以来分进合击就是常见的兵家进攻套路。

简单形容,钳形攻势,就是像钳子的两个齿,两个齿,两条路线,最后要集中攻击一个地方;

诸葛亮的战术是这样破的:

第一,少部分兵力,以少阻扰多,前出干扰其中一齿,避免正面交战,拖扰为主;

第二,主要兵力,选择最合适的战场,主动去围攻另外一齿,占据地利优势,以多打少;

这样进攻方的被骚扰的那一齿的兵力,就面临重大的抉择:

第一选择,继续前往预定的目的地,但是自己这一齿也攻不下目标,另外另外一齿要不要去救援?其次还有敌人的部队断后路····

第二选择,去求援被围困的那一齿,但是这样就容易被敌人围点打援,以逸待劳,中埋伏,另外自己背后还收到袭扰,搞不好腹背受敌,后勤中断;

这两个选择,都有问题,几乎是两难!日军基本上就懵了,这根预想的计划不一样,钳形攻势,没有夹在预想的地方,计划全部打乱····

所以,凭此一役,诸葛亮位列武庙十哲,这是一群牛逼的军事家对诸葛亮的认可。

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说诸葛亮是“天下奇才”,败给孔明,司马懿不用遗憾。


诸葛亮治蜀这么多年,蜀国什么乱事没有;

你看看魏国和吴国,又是篡位,又是乱政的···

诸葛亮死后,蜀国又平静地度过了29年!

所以,我认为,如果诸葛亮再能活三十年,天下格局还真不一定是啥样的。


最后,诸葛亮交代了自己的财产:家里有薄田15倾,有桑树8棵,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财产,由于自己身居相位,日常吃穿用度有报销,自己也不用攒钱了····

刘禅得知这个消息以后,气得把杯子都给摔了。他觉得自己太对不起诸葛亮了,甚至曾经听了小人的谗言,怀疑诸葛亮有什么不臣之心,诸葛亮死后,刘禅再也没有立相·····


诸葛亮影响深远

诸葛亮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,在今天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中,傣族/基诺族/傈僳族/苗族/德昂族/佤族/景颇族中,诸葛亮都是神明的存在,大部分房屋建造,耕田,种植,桑织,编织,牛耕等生产活动都是诸葛亮带来的。

最奇葩的是景颇族,遇上过西方传教士,逼的西方传教士哄他们说诸葛亮是耶稣的化身····

1934年,英军占领缅甸,企图染指云南,诱降佤山,十七部落王,联合起来发布了《告祖国同胞书》之后,坚决抗英。

阿祖阿公之源源相传,守土有责,倘自我失之后世,相传之继,亦自我而不与之,上难以见冥灵之阿祖阿公,更何颜于后世耶!敝王等早夜思筹,废寝忘餐,剽牛同集,含泪面议,砍指自决,吾地虽地脊民弱,亦有数千方里之广,百数十万之众,据天然之险,恃性之勇。誓断头颅,不失守土之责。誓洒热血,不作英殖之奴。虽剩一枪一弹,一妇一孺,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。自今而后,本自决自卫之精神,置死后生之决誓,何惧强敌野心之侵畧。

这里的阿祖阿公即为诸葛亮,当年武侯平定南中叛乱,同时将中原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引入了当地,佤族先民为了报恩,则留下了“与诸葛亮约定替汉朝看守中国南大门”的传说。


政治家楷模

任何政治家都应该向诸葛亮学习!政治家的楷模;今天的武侯祠上的攻心联,说出了政治的实质:

能攻心则反侧自消,从古知兵非好战;

不审势即宽严皆误,后来治蜀要深思;

政治的精髓是团结,团结的核心在于攻心。

中国大地是神奇的地方,总是能孕育出德才兼备,闪耀千古的人物!

所以,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是个什么标准,人民的心里是有数的。

这也是我坚持写政治科普的道理,虽然咱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成不了合格的政治家,但咱们好歹知道合格的政治家什么样!

用一口气,点燃一盏灯;

有灯亮,就有人在;
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;

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“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(真实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)”全部内容,更多内容敬请关注
  • 标签:

最新文章